自贡自流井区:人间春意高山井 幸福烟火居民家
春日盐都,游人如织,水碧于天。烟火升腾处,一条老街,一眼千年……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的高山井历史文化街区,以其春意春景、居民幸福生活、浓浓烟火气,讲述美好当下,也让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久在高山上,复得返自然
4月7日,春日暖阳融融,晴空澈澈如洗,在双凤滨河湿地公园,釜溪河如一条碧绿的缎带在大地上缠绕,闪烁着粼粼波光;河岸边树木郁郁葱葱,嫩绿的草坪仿若柔软的绒毯,色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其中,散发着春天的芬芳气息。
沿着蜿蜒曲折的游步道缓缓前行,文创院落古香古色,一旁的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地展示着高山井街区的悠悠历史,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人们漫步其间,或休闲游玩,或小憩聊天,尽情感受春日生活的闲适与美好。
“这里是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园,如今变得这样美丽,环境真是太好了!”今年78岁的邓科在高山井街区出生长大,此刻行走在双凤公园内,他不禁发出由衷感慨。
“多亏了这片区域的改造,家园不仅焕然一新,变得更加漂亮,还保留着高山井独有的记忆。你瞧,这是枧杆桥,以前运输卤水的管道就从这儿经过,这里可是曾经重要的盐运通道呢……”邓科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向横跨釜溪河上的火井沱枧杆桥,仿佛又回到了旧时光。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历史上的高山井老街,“盐味”很浓、商气鼎盛,拥有“井、枧、灶、号、人”五大特色元素。高山井街的诞生,得益于150多年前自贡盐商老“四大家族”之一的王三畏堂。王三畏堂的掌门人王朗云因天一井出卤获利甚丰。随后,王三畏堂及其他盐商争先恐后投资,开凿相邻的高山井、马车井、天源井、贡海井、岩坡井等,发展出汇昌灶,吸引了运输井盐、贩卖井盐生产工具,以及提供茶水、川剧座唱等服务的商贩纷至沓来,还开设出“尚义灏”,使得原本是自流井正街与新街通往威远的一段盐马古道,华丽转身为一条商业街,街名“高山井”,并沿用至今。
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山间,看建筑兴衰,观春意盎然。例如,建于清道光末年的马车井柜房,是自贡盐业体系中柜房建筑的典型形式,对研究高山井街区及自贡盐业发展历史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人们可以漫步河边,领略井盐文化,听高山井居民讲述“河东王、河西李”的传奇故事。像老街上王家大院、赵家大院、易家大院等昔日大户人家的宅院,高山井人盼望着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老街巷与老建筑,能被更多人熟知。
2018年,在《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0)》中,高山井街入选自贡市八大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高山井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为高山井老街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听说要对高山井老街进行保护打造,这是我们大家盼望已久的!”曾在高山井老街生活40余年的居民陈向东满怀期待地说,希望改造的时候,能把老街的老味道留住,把老街的故事展示出来,让老街在重现昔日风采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它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受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家园高山下,千岁心氛氲
时光像盐工脊背上的汗,一滴一滴渗进青石板路的缝隙里。曾经的高山井,是自贡盐业版图上一道粗粝的血管,车马喧嚣、盐包垒叠,商贾的算盘声和挑夫的号子声在巷道里碰撞。而今,它卸下历史的重负,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城市的角落里静静生活。
但老街从未真正老去。伴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高山井社区新(改)建了大量商铺和住房,越来越多的高山井居民住到了环境条件更好的地方,但他们却一直保留着那份独有的盐文化情怀,承载着浓浓的乡情。
2017年春,生长于高山井老街的温怀清、邓科等居民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建立了“家乡高山井”微信群,群友们不时邀约着一同漫步高山井老街。他们用镜头打捞那些被时光冲散的碎片——斑驳的砖墙、倾斜的门楣、某户人家窗台上半枯的盆栽。这些影像重新拼凑出一幅泛黄的地图。
高山井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封存的过往,更在于它如何在时间里缓慢地、温柔地生长。这时的它,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景点,更是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缩影。漫步其中,每一步都能触及到那份灵动而鲜活的老城记忆,感受到居民们积极向上、互帮互助、乐观生活的精神文化风貌。
“原先这就是块空地,地面还坑坑洼洼,现在改造成法治公园,不仅有座位,还设置了健身器材和供小朋友玩耍的秋千,邻里些又可以聚在这里聊天了。”高山井华苑小区的居民赵伯伯感慨道。
一盏盏更明亮的路灯、一条条更坚固的护栏、一个个更精美的社区口袋公园……聊起这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变化,居民老陈兴致盎然,“经过政府不断用心改造,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治安也越来越好。”
社区改造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更提升了大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其中,在丽海、百年、景竹苑,金华同心苑等多个居民自治小区,大家有了自己的议事协商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议事协商深入网格、院落、楼宇等小微治理单元,有效解决院落自管、停车自治、环境美化等一批重点难点问题。
社区党委书记谢春阑深谙老街的生存哲学。她说,高山井的改造,不是把旧房子刷上新漆,而是让新日子长在旧的根上,做好“和睦”这篇文章。例如,在社区越发壮大的“568”志愿服务队(“我乐帮”),志愿者们像旧时盐帮的伙计一样忙碌,只是如今他们调解纠纷、修剪花木、清扫巷道,让矛盾不出小区、温暖不隔门窗。这种互助精神,让人想起当年盐井旁的协作——只不过从前是为生计,现在是为生活。
如今的高山井街区,真正让人心头一热的,是紧邻同兴路的美食、热情好客的居民、朝气蓬勃的生态……这些浓郁的烟火气,比任何纪念碑都更鲜活地证明:老街还活着,并且活得有尊严。
城市的新陈交替,总像一场无声的角力。而高山井的智慧在于,它缓慢地、从容地,在盐霜与乡愁之间,找到了一种温柔的平衡。或许,这就是老街的力量——它不拒绝光阴的雕刻,却始终把人的温度,藏在每一道缝隙里。(郑皓匀、张翠娜、李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