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媒看金昌】金昌:“共富工坊”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

在金昌市,一座座“共富工坊”“共富车间”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
这些由基层党组织领办的特色车间,通过盘活资源、对接市场、带动就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更探索出一条“产业造血、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清晨,金川区双湾镇天生炕村的“共富工坊”已响起缝纫机的哒哒声。车间内,码放整齐的吨包袋成品旁,20余名工人正专注操作设备——一张张零散布料在缝纫机针脚下快速拼接,被缝制成结实耐用的吨包袋。
村民高泽翠坐在工位前,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对记者说:“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做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日子可比以前富裕多了。”
这家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办的金昌天炕之品包装有限公司,自去年4月投产以来,通过“来料加工+供需对接”模式,将村内剩余劳动力与金川集团、金昌经开区的吨包袋需求精准衔接。
据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怀清介绍,2024年下半年,工坊生产吨包袋6万条,产值达22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26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今年产能将提升至20万条,预计年产值突破600万元。
更令人期待的是,天生炕村正以工坊为核心,规划建设两个新加工车间,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庄。“每个车间年产10万条吨包袋,既能扩大规模效应,又能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毛怀清指着规划图说。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正成为金川区强县域行动中的重要支点。
“这里工作,每个月能挣6000多元。”在永昌县红山窑镇马家坪村,50岁的刘存年刚完成一批吨包袋缝边工序。
三年前,马家坪村还是集体经济“空壳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2022年,村党总支抓住政策机遇,争取到200万元专项资金,将闲置的家庭农场厂房改造成现代化车间。依托党建联盟企业的技术支持,瞄准吨包袋这一物流刚需产品,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村集体以厂房、设备入股占51%,村民可选择资金或劳动力入股,既保障了集体收益,又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走进厂房,20台高速缝纫机列队运转,智能裁切设备精准高效。从裁剪缝制到质检打包,标准化流程让这些“新手”迅速成长为产业工人。

63岁的汪文莲曾因年龄大、没技术不敢应聘,但两周的免费培训让她重拾信心:“现在精神好就来干活,累了就休息,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零花钱。”人性化管理更显温度——弹性工作时间、免费工作餐、员工休息室,处处体现着对农村妇女需求的关照。
“这份工作入门门槛低,机动性强,特别适合我们农村的留守妇女,既照顾了家庭又能挣钱。”永昌县红山窑镇马家坪村副书记赵永祥说,“我们加工车间去年一年生产了20多万个吨包袋,产值达到460万元,入股的每个村集体分红7万元。”
马家坪村的成功经验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周边村庄纷纷复制其经验。目前,永昌县已建起6个“共富车间”,年产能突破70万条,带动200余人就业,村均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作者:谢晓玲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责编:闫 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