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泥在窑火中写诗:“流变泥性”左正尧陶瓷艺术展启幕
4月21日,“流变泥性”左正尧陶瓷艺术作品展在中国陶瓷城开幕,38件匠心独运的陶瓷佳作惊艳亮相,恰似泥土在窑火中谱就的瑰丽诗篇,演绎着传统陶艺与现代美学的深情对话。
展厅内,柔和的灯光下,一件件作品静默伫立,陶土的粗粝质感与釉面的流光溢彩交相辉映。观众穿行在陶壁构筑的“时空甬道”中,既能触摸到历史温度,又能感受到数字时代艺术表达的先锋锐度。

此次展览分为陶器与瓷器两大篇章,构筑起独特的艺术世界。陶器部分诞生于被誉为“南国陶都”的石湾镇,艺术家就地取材,以当地特有的陶质材料与釉料为笔墨,借助传统工艺与龙窑烧制的独特魅力,赋予泥土新的生命。那些古朴的器皿、精美的装饰碟,表面釉色厚重如岁月沉淀,纹理自然似大地脉络,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千年陶艺的深厚底蕴。
而瓷器部分则源自“千年瓷都”景德镇,以青花瓷与釉下彩工艺为画笔,勾勒出细腻而绚烂的艺术图景。每一件瓷器,做工精细入微,线条流畅自然,鲜艳的釉色在瓷胎上绽放,如同一幅幅立体的水墨丹青,既有传统瓷器的典雅端庄,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思维,令人叹为观止。

“1989 年,我第一次踏上佛山的土地,在这座陶艺之都创作了第一批作品。” 回忆起与佛山的初次相遇,艺术家左正尧说。
那时,他用柴烧龙窑烧制陶器,亲自添柴,观察火焰与泥土的对话,让落灰在陶坯上留下独特印记。“那种带着时间厚度的窑变效果,是现代工艺难以复刻的。”他感慨道,“每件作品都像是从时光深处走来的使者,诉说着泥土与火焰的故事。”
此后,左正尧又创作了“扁月亮”系列。他充分利用佛山特有的泥料与釉色,在窑火中探索艺术的边界。“那个时期的作品,釉色厚重而含蓄,充满了东方美学的韵味。每一次开窑,都是一场惊喜,你永远不知道窑火会赋予作品怎样的变化。”

在他看来,佛山陶艺之所以独特,在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陶瓷有两条主线:器皿与公仔。佛山的公仔与景德镇的器皿,构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两大支柱,在世界陶瓷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而佛山的釉色,更是带着浓厚的人文气息,让人在欣赏作品时,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此外,展览中《器度》系列以极简造型重构传统器皿的视觉逻辑,在圆与方的辩证中演绎东方哲学;《青韵》作品通过釉色流动捕捉山水气韵,青瓷的冰裂开片化作水墨般的诗意流淌。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指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大湾区美术家联盟陶瓷艺术委员会、佛山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明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匠心承办。展览持续至6月18日,在中国陶瓷城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左正尧,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加州西海岸艺术联盟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陶艺协会会员(IAC),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委员会委员。作品曾在美国洛杉矶托伦斯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白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及中国国家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卢丽华
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锦健、卢丽华
视频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黎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