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让荆楚“粮田”变“良田”
“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语,曾是湖北作为鱼米之乡的历史担当。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为新时代粮食安全擘画蓝图。湖北作为长江中下游核心农业区,如何在这场“耕地革命”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既守住“米袋子”,又蹚出“新路子”?这不仅是一次农田改造工程,更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农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老百姓过日子,最基本的就是吃饱饭,而粮食就来自土地。以前,大家都只关心粮食产量高不高,现在发现光产量高还不够,土地的健康、抗灾能力和环保都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建设高标准农田,让农民朋友们能用上好种子、好机器、好方法,把粮食产量和品质都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制定了许多政策,这次出台的《实施方案》,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根据计划,到2030年,要建设13.5亿亩高标准农田,还要改造提升2.8亿亩农田。到2035年,力争所有符合条件的耕地都变成高标准农田。这项计划不仅有数量目标,还有质量要求,不仅要让耕地“保数量”,更要让良田“提质量”,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希望。
俗话说,“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它不仅能让我们收获更多粮食,还能让土地更抗旱涝,抵抗各种灾害。专家们发现,建成高标准农田后,土地质量能提升不少,粮食产量也能提高10%到20%,每亩地能多收100公斤粮食。不仅如此,高标准农田还能省钱,每亩地大约能节省500元左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还发现,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用的农药少了19%,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也越来越高。此次中央发布的方案中,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定位为“设施现代化升级区”,重点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就像给湖北开出了一剂针对性的良药。对此,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让每一块耕地都变成现代化良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湖广熟”的金字招牌才能历久弥新。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7%,但它却贡献了全国4%的粮食、9%的油料和12%的茶叶。近年来,湖北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并成功找回了144万亩流失耕地,连续十二年粮食产量超500亿斤,用全国4%的耕地生产出5%的粮食,为“中国饭碗”贡献着力量。然而,湖北农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农田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弱化等问题,使得江汉平原易积水,鄂北岗地易干旱,严重影响着农业发展。数据显示,全省43%的耕地受涝渍威胁,20%的中低产田亟待升级。此次方案明确,长江中下游区要重点开展“旱、涝、渍综合治理”,这对湖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吃饱饭是根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也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现在关键在于,什么是“高标准”的农田?怎样才能算得上高标准建设?建成的农田能不能长期发挥作用?建设资金和后期管理是不是能跟上?诸如此类,都需要好好琢磨。可以说,建设高标准农田,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于湖北而言,就是要不断提升耕地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下好“精准棋”。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复制粘贴”,而是“量体裁衣”,必须与水土对话、与生态共生。江汉平原要突出“水”文章,完善排灌体系,让“水窝子”变成“米粮仓”;鄂北岗地要做好“旱”文章,推广节水灌溉,破解“十年九旱”困境;山区丘陵要念好“山”字经,推进梯田改造,实现“小田并大田”。
高标准农田要真正“高标准”,必须提档升级。农民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一方面,持续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等基础设施,让农田“血脉畅通”。另一方面,大力引入新要素新技术,让节水、节肥、节药成为农田的“新标配”。同时,还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红线,以“绣花”功夫提质量,以“钉钉子”精神强管护。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充满智慧的“科技田”、充满生机的“生态田”、充满希望的“致富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有人管、能管好。良田沃土需要持续呵护,不能“一建了之”。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一方面,要在工程维护、人员配备、资金筹措上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高效管理和保护也得跟上,应建立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探索田长制、网格员等制度,打通管护“最后一公里”,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管”。只有建管并重,才能让高标准农田真正“高”起来。各个地方实际上可能又不太一样,还要探索出自己的运营管护模式。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国家的“粮袋子”,一头牵着农民的“钱袋子”。“永久基本农田”的“永久”二字,重若千钧,承载着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承诺。两千年前,楚国青铜器上镌刻着“民之大事在农”,如今,湖北正在用建设高标准农田之笔,书写新时代的《汜胜之书》。在建设高标准农田上,湖北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真正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稳产田”“致富田”“生态田”“米良田”。唯有如此,才能让“湖广熟”的古老荣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邓随新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