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碳普惠平台有望今年正式推出,绿色出行减碳量可抵公交地铁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8:02:00    

很多人不知道,2024年,上海市区年平均气温(18.8℃)再创新高,为有上海气象记录(1873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上海市区52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不低于35℃),创下了历史次高纪录。同年,7月31日至8月11日连续12天的酷暑,则打破了上海152年连续酷暑日数的最长纪录。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数据,如果地球变暖1.5℃,到本世纪末,北极融水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0.26米至0.77米,极端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率将明显升高。

但眼下,这样的威胁还不足以激发多数人自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缺乏公认的、易操作的“标尺”去具体量化个人在节能减碳方面所作努力的价值;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尚未成熟。

今天(4月21日)开幕的中国环博会上传来好消息。公开测试了半年的上海碳普惠平台已积累了近10万名用户的试用经验,最快将在今年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中国环博会现场。

碳普惠,是指针对上海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绿色出行、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减碳行为,基于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学进行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交易等方式,推动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正向激励机制。

如此专业的定义,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很难精准表述。

“参考碳市场行情,上海市民每坐15公里至16公里的地铁,能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产生0.1元左右的价值。攒到一定额度后,可以兑换公交地铁券,以后乘公交地铁时抵用。”上海市减污降碳管理运行技术中心碳排放科副科长沈琳表示,上海碳普惠平台做了很好的“翻译”,用直观的方式促进人们对减排降碳价值的了解和认同,进而主动践行。

上海碳普惠平台测试页面。

上海碳普惠平台测试页面,用户通过绿色出行积累了许多减排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平台上有4种场景可获得碳减排量: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

截至目前,每种场景的具体碳减排量为:每搭乘一次地面公交减少422克二氧化碳排放;每乘坐一公里地铁减少97克二氧化碳排放;每骑行一公里减少98克二氧化碳排放;驾驶纯电动乘用车出行,每行驶一公里减少28克至85克二氧化碳排放。在平台上,1克减排量可以兑换1个碳积分。

除了兑换公交地铁券,节能减碳的努力还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激励。记者在支付宝碳积分商城上看到,减少7万克至7.5万克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兑换5元的公共充电券;减少10万克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兑换蛋仔派对抱枕或星穹铁道色纸。假设一位市民日均搭乘地铁30公里,分别坚持25天、35天,就能兑换上述权益。

兑换页面截屏。

付出“举手之劳”就能获得实惠,这是上海碳普惠平台设计时的着重点。沈琳表示,通俗来说,就是“方不方便”“有没有用”。“方不方便”就是让市民在绿色出行时,顺便由平台自动记录下碳减排量。“有没有用”就是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平台上兑换到想要的实惠权益。

专业人士指出,这两点关系到一个公益平台能走多远。如果操作方式很繁琐,激励机制又引不起大部分人的兴趣,再有意义的平台也难以维持稳定的用户数。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在于,不同于传统公益平台依靠公益基金、社会捐赠等维持,上海碳普惠平台有强大的“造血”能力。

上海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可以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交易的清缴履约,这让上海碳普惠平台有市场机制作为依靠,引导更多单位持续向社会投放节能减碳激励,形成企业、公众、环境三方都受益的健康体系。

2022年,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上海将形成碳普惠体系顶层设计,构建相关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搭建碳普惠平台,并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

《方案》鼓励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对接各类碳普惠项目和场景,并支持与鼓励上海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并通过抵消机制完成碳排放交易的清缴履约,鼓励企业、机构和个人优先使用碳普惠减排量进行碳中和。

据透露,上海碳普惠平台未来还会拓展更多新的应用场景,覆盖衣食住行用等多个领域,持续增加吸引力。

原标题:《上海碳普惠平台有望今年正式推出,绿色出行减碳量可抵公交地铁费》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 图片来源:陈玺撼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