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灼言 | 不卷“老套路” 山东硬核闯出科创“新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3:17:00    

来源:【闪电新闻】

‌在青岛云路先进材料的生产线上,一卷薄如蝉翼的非晶合金带材正光速“吐丝”,这种能让变压器能耗直降80%的“黑科技”,如今占据全球超过40%的市场;而500公里外的济南邦德激光车间里,一台台万瓦级激光切割机正在装车,即将发往国际货运航线……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24年,山东省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中脱颖而出,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6位,与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创新强省并驾齐驱。而2024年发布的《2024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中,山东的成绩依然亮眼:11个城市跻身百强榜单,包括青岛、济南、烟台、潍坊、淄博、威海、德州、济宁、临沂、滨州和泰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这是山东科技创新力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曾几何时,山东科技创新也曾面临“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高校院所众多,但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研发投入大,但协同创新弱。

焕然一新局面之下,山东是如何破的局?

要让创新种子在齐鲁大地扎根,光有“硬核”技术不够,还得有“得劲”的生态‌。近些年,山东正撸起袖子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给人才递梯子。给企业铺路子、给科学家搭台子。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留住人才不能只靠“给钱给房”,更要打造“事业磁场”。

在烟台开发区,睿创微纳的红外热成像芯片正让“黑夜变白昼”。这家由海归博士团队创立的企业,最初只有7人。当地政府不仅提供“人才房”,更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如今,企业研发的12微米红外探测器性能超越欧美同类产品,应用于“祝融号”火星车等大国重器。现在在睿创微纳的研发团队里,平均每3人就有1个硕士或博士,光2022年就新招了40多个海内外博士。

这印证了山东"项目聚才、平台留才"的独特魅力。

2024年,山东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35人,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5100多人,6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居全国第一。

在4月2日召开的山东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上,推出《关于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强调山东将聚焦人才引育服务,营造“人才舒心”的创新氛围: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投入、打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优化外国人来鲁便利化服务措施……种种措施,就是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生态,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规模巨大、需求敏锐、活力强大的技术创新主体。

近些年,山东企业频频搞出“大新闻”:济南的恒元半导体成功造出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达到全球顶尖水平;青岛中车四方更牛,直接搞出全球首列商用碳纤维地铁列车,让中国地铁技术站上世界舞台……

这些突破不是偶然,是众多山东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协同攻关的成果。

在山东,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0%以上由企业牵头;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截至2024年底,山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数量居全国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山东布局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4项、建设省技术创新中心15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71家,民营企业牵头建设占比均在60%以上;龙头企业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成效显著,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发展格局‌。

4月2日召开的山东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提出下一步山东还将进一步聚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攻关主体、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80%,推动人才要素、服务要素保障方面,金融要素融合,让企业成为要素聚合主体;推进企业成为成果转化主体。

找准了“发力点”,让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山东高质量发展也就进一步向“实”而行。

不仅于此。在山东,科创政策是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实在‌:省里给创投基金加钱又松绑,存续期放宽、考核不“催命”,专扶科技小苗企业,政府赚了钱全让利给创业者;科研人少填表少跑腿,材料交一次管到底,横向课题剩的钱能当创业本钱,高校专利先给企业用后收钱,整出“鲁版科创板”;更硬核的是,基础研究十年不出成果照样评职称,实验搞砸了不追责,政府列了20条“容错清单”撑腰,破除“院士帽子”论,让踏实做事的“科研老黄牛”也能出头。一句话:政府当后盾,企业放心投,科研人放手干!

从“山东制造”到“山东智造”,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山东的实践揭示了一个道理:科技强省不光是“拼资源”,而是要“拼生态”。

政策松绑、资金输血、风险兜底,让企业敢砸钱、科研敢试错。实验室到车间,专利到产业,卡脖子技术被硬啃,小企业长出硬实力。从“山东制造”到“山东智造”,政府搭台子,企业唱大戏,创新生态活起来——这样的山东,够硬核。

文/陈一钊

本文来自【闪电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