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简介及特色(你真的了解麻婆豆腐么?)
大家好
今日份菜:四川麻婆豆腐

川菜十大名菜。川菜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自古就有很多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名菜,如闻名遐迩的麻婆豆腐、东坡肘子、宫保鸡丁等等四川传统名菜,这些经典传统名菜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深巷食记

历史起源:四川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成都万福桥边,有一家原名“陈兴盛饭铺”的店面。店主陈春富(陈森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
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
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
《锦城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
《锦城竹枝词》云:“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成都通览》记载陈麻婆豆腐在清朝末年便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

当初,刘氏做豆腐时,可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她的初心,只是用仅有的一点平庸食材为客人做一盘最最家常的美味而已,可能甚至还有一点私心,想让客人为这菜多叫几碗米饭。
麻婆豆腐的故事,恰恰因此而鲜活动人。
自古名厨多为男子,独当一面的女厨师实不多见。请记住麻婆豆腐背后朴实的刘氏,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厨师。
典故传说

关于麻婆豆腐,相传最广的故事是这样的。
清朝末期,成都万福桥码头旁边有一家小馆子,老板娘脸上有麻子,人们都叫她陈麻婆。
同治元年(1862年),陈麻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码头工人、脚夫,店里的东西已经不多了。都快打烊的时候,又进来了一伙,要求老板做点又下饭,又热乎又便宜的菜。陈麻婆看店里没什么菜,只剩下几盘豆腐,一点牛肉末,现去买菜肯定不行,已经太晚了。

陈麻婆急中生智,把豆瓣剁细,加上豆豉,放油锅里炒香。加点汤,放下切成两厘米见方的豆腐块,再配上其他调料,加入炸酥脆的牛肉末,勾芡收汁,起锅以后再来上一把花椒面辣椒面洒在豆腐上。
一盆色鲜味美,麻、辣、烫、香、嫩、鲜的豆腐就上桌了。
这一伙人个个吃得鼻子冒汗,整了好几碗饭,吃得肚儿溜圆,口中大呼畅快。
后来那些苦哈哈的民众开始一传十,十传百,都晓得陈麻婆做的豆腐又好吃,又下饭,又省钱,来的人越来越多,结果,就成了陈家的招牌菜。
因为这种豆腐又麻又辣,老板娘又叫陈麻婆,结果这道豆腐菜就叫陈麻婆豆腐了。

那么这样一份麻婆豆腐怎么做呢?
准备食材:
原料:豆腐、五花肉、葱、姜、蒜、红尖椒、绿尖椒、豆瓣酱、料酒、红烧汁、海天酱油、白糖、辣椒粉、生粉、鸡精、盐、油、花椒。

配料:
味精少许,大蒜4瓣,生抽少许,小葱1颗,盐,淀粉
麻婆豆腐的家常做法:

1.小葱切成葱花,大蒜切成蒜末。

2.豆腐洗干净,然后切成小方块,然后放入锅中焯烫一下,捞出。

3.锅中倒入花生油,烧热之后,放入牛肉末小火煸炒至出油,加花椒粒、葱花和蒜
末炒香。

4.加入郫县豆瓣酱2勺,炒匀后,再放入辣椒面,翻炒均匀。

5.加入适量清水,放少许生抽和盐,大火烧开。

6.放入豆腐块,盖上锅盖,中火煮3分钟左右

7收汁,水淀粉倒入锅中勾芡,汤汁浓稠,加入味精调味,出锅即可。

8.接下来这一步很关键哦,因为是麻婆豆腐,所以要冲出个麻味,在做好的豆腐上均匀地撒上花椒面,最后再撒上葱花,这样,一盘完美的麻婆豆腐就做好了

9.最后再撒上葱花,这样,一盘完美的麻婆豆腐就做好了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麻婆豆腐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把豆腐往锅里一扔,加水各种麻辣粉就可以的。麻婆豆腐要焯水,还要用水淀粉勾芡,除了加豆瓣酱,还要加豆豉,麻婆豆腐里加入牛肉和牛肉汤,让豆腐吸收牛肉的香味。
小诀窍:
豆腐焯水的目的是去除豆腥味,也可以去除豆腐中多余的水分,让豆腐口感更好。
做麻婆豆腐,最好选择老豆腐,不要用内酯豆腐。(内酯豆腐太嫩,不易焯水容易散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