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观沧海·“机遇湾区,机遇港澳”:携手创新,跑出湾区“加速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7:53:00    

江 琳

“组团打工”,广东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机器人进入5G智慧工厂实训;香港科技大学正主导研发一款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为嫦娥八号任务作贡献;“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实时轨道及相关参数一目了然……行走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生物医药等科创遍布,科创脉动强劲。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粤港澳三地应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迸发“更快”“更能持续”创造力,加速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协同创新,把握好“异”与“同”。粤港澳三地,有差异能互补,有互补就能促协同。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涵盖研究、生产、试验、使用等多个环节。粤港澳三地在科创链上各有所长:“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国际联系广泛,高端人才集聚,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应用场景多元,能更好促进科技转化、迭代升级。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互补,善用比较优势,能为科创打开无限空间。

以大疆为例,从香港科技大学到深圳创业,发展成知名无人机制造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大湾区内地城市能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配件,快速迭代产品”。无独有偶,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技术”“创新”“迭代”,是比亚迪、优必选、纳金科技等科创企业“领跑”的关键,这些均离不开粤港澳三地产学研相互“奔赴”。协同创新,才能让“我的优势”“你的资源”,成为“我们共同的优势资源”,为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

协同创新,应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需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提升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

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例,深港跨境巴士直通、科研数据跨境互联互通、科研资金跨境调拨、“双15%”税收优惠政策施行,“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一河两岸”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强化。一年多来,深圳园区已建成13个专业园区,汇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诞生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镜等领先科技成果。实践证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能让粤港澳三地科创优势发生“化学反应”,点燃科技创新加速引擎。

协同创新,还应构建好共同体,作有力支撑。随着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联动发展,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初现,高水平创新资源在大湾区加速聚集。“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华为、比亚迪、大疆等超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汇聚。星光璀璨,照亮整个大湾区科创版图,展现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迸发的强劲动能。

未来已来。珠江入海口,奔涌的科创浪潮拍击日新月异的粤港澳大湾区,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发挥大湾区制度优势、分工效应、规模效应,进一步激发区域协同创新的澎湃活力,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