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路径,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同济大学——转型路上跑出加速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7:17: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57个教学班,涵盖九大类学科,百余名教师授课,针对不同大类学生实行“共性+个性”的分类别分层次教学……本学期,同济大学面向大一学生的通识必修课“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全面开课。这是该校贯彻落实《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的实际行动之一。

面对国家需求和时代召唤,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该校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开花,在“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道路上蹄疾步稳,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学科注入新动能

发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发布首个“知识大模型”CivilGPT,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发布“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致力于为教育、出行者、交通部门及企业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务……2024年11月,在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之际,该校打出了“人工智能+”组合拳,探索以“数智化”驱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

“土木系科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学校其他学科转型升级带来了启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说。

人工智能助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该校组织评选首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优秀应用场景案例、首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批来自各学院的最新实践入选;“人工智能赋能招生选拔——基于ChatTJ的智慧招生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对108门本研智慧课程进行立项资助,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同时面向全校教师开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

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也催化着高水平成果的持续刷新。教师团队自主研发了数字“城”底座——iS3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简称“iS3数字底座”),助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福元宇宙”数字交互之夜,点亮了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形成了“现场实景+虚拟影像”的创新演绎模式。

以“绿色”为底色,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不久前,第九届金砖国家青年科学家论坛暨第七届金砖国家青年创新奖活动在俄罗斯举办,该校汽车学院青年教师蔡鑫摘得唯一的特别奖。

蔡鑫的“创新钯基催化剂用于燃料电池和电解水”项目通过巧妙地引入钯元素,不仅有效降低了催化剂对稀有且昂贵的铂、铱两种元素的依赖,还显著提升了燃料电池和电解水催化剂的性能及稳定性。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能显著降低氢能燃料电池成本,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树立了新标杆。

这是该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4年9月,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段宁团队研发的“复杂高浓度溶液原价态原形态原相态实时监测仪”项目获博览会大奖(CIIF大奖),是唯一获奖的上海高校项目。

此前,国内外原有检测仪器均无法快速直测复杂高浓度工业液体,难以实现对微观化学过程的实时调控,导致资源转化率降低、大量污染物产生。段宁团队研发的实时监测仪实现了污染防治高端仪器“从0到1”的突破,且不产生二次污染,在有色冶金及化工染料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服务国家能源转型,该校还成立了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聚焦电网、风电、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建设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为高教改革探索新路

“在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我很高兴能将学校所学应用于企业所需。”该校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学生陈航说。陈航由交通学院、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联合培养。

在校企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陈航迅速确定了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中远的平台优势,获取企业数据支持,结合集装箱拖车业务相关难题,逐步推进研究,目前已产出阶段性研究成果,为集团管理自营拖车、拓展增值业务提供了决策参考。

107个产教融合基地,涵盖104家企业、22个专业学院……随着一批产教融合基地、项目、政策的落实落地,该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企业的纽带更加紧密。近日,该校携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共建的“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揭牌落地。首批15个涵盖不同学科的教授工作室和百名硕博士研究生入驻,聚焦临港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坚和特色工程人才联合培养,并推进与一批在地企业的合作。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该校发布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允许将产业化前景良好、潜在市场价值高的科技成果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部分或全部所有权都赋予科技成果完成团队,鼓励引导其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校内实施推进流程。

“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寄予厚望。我们要明晰大局大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谋划重大改革举措,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加快健全完善具有同济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续写‘教育强国,同济作为’新篇章。”该校党委书记方守恩说。(通讯员 黄艾娇)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